完美体育恰逢浙江省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不久、党的二十大即将开幕之际,在滋养了“十八进士”的西径山麓,在碧波荡漾的青山湖畔,一艘职业教育的“巨轮”即将扬帆远航——杭州市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集贤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寒来暑往,几度雁南飞。临安职业教育在时代发展的风云中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先后融入了6所职校的“基因血脉”,临安职教中心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在制度“重建”、管理“重组”、文化“重生”中华丽转身,实现了由“苕溪时代”到“集贤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农林经济占主导的临安县,创办的四所职业学校和一所技工学校,均以“农”字头命名:临安农技校、河桥农中……开设的专业清一色以农、林、养殖业为主,与彼时一产产业结构占主导的县情相适配。进入九十年代,临安撤县设市,装备制造、精密元器件、电线电缆、装饰纸等产业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群雄并起”,适时增设了机械、电子、汽修等顺应二产发展的工科类专业。
2017年,临安撤市设区。基于对标融杭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临安城市集约化、迭代升级腾出发展空间,临安的职业教育由“百花齐放”,转入“整合做大”时代。当年,中职技校、临安电大、临安卫校、教师进修学校职高部四校合并(以下简称四校合并),成立职教中心,并在西径山麓集贤村开启集贤校区的建设。
如果从2015年算起,职教中心共融入了6所职业学校的“基因血脉”,先后经历了“1+1”“1+3”“1+1”三次合并融合:
2015年,交口职高并入中职技校;2017年,四校合并;今年7月,技工学校在浙江省职业教育大会后不久“应景”并入职教中心。今天,随着临安职教中心集贤校区的启用,临安职业教育也由“苕溪时代”迈向“集贤时代”。
交口职高曾是浙江省烹饪理事学校和浙江省导游职业培训教学点,为临安餐饮行业和旅业培养了一大批厨师和优秀导游;中职技校从县农业技术学校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省级重点学校、国家级重点学校到省改革发展示范校,经过数次飞跃,累计为社会输送2万余名专业人才;临安电大曾是学历补偿教育的“定点”学校,四十多年累计为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育了万余名专业人才。之后,又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落地,培养了大批农村应用型人才和乡村振兴带头人;临安卫校曾是卫技人员和乡村医师的摇篮,累计培养了5000多名医护工作人员;临安教师进修学校职高部承担了中师、幼师培养职能,培养了2000多名全日制中师和幼师毕业生,不少毕业生成为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骨干。
中职技校成立于1983年,经历了从县农业技术学校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省级重点学校到国家级重点学校的数次飞跃。学校成立39年来,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专业设置覆盖一二三产,人才遍布各行各业。到2017年,已累计为社会输送2万余名职业技术人才;技工学校曾是临安国营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摇篮。学校在培训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临安产业发展培养了万余名高技能人才。
2017年,四校合并之后,临安职教中心的体量和办学规模急剧扩容,但职教中心的集贤校区尚在建造中。临安区委区政府决策,利用刚刚搬迁的临安中学老校区,职教中心分别在长桥校区(原中职技校所在地)和临天校区(临安中学旧址)过渡。长桥校区主要承担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临天校区则承担成人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历进修、学前教育、医护培训和部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职教中心的成立,破解了以往临安职业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专业重复建设的困境。“譬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前,每年只招收1个班30个学生,卫校3个年级总共就90多个学生。既没有规模,也没有氛围。”临安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直白坦言。
资源整合、学校融合,这是摆在学校管理人员面前一个重大课题。职教中心的决策者心里明白,“合并学校不只是简单的同锅吃饭、合署办公,而是要力求‘1+1>2’,让临安职教在融杭发展中,为‘择临优学’擦亮职教品牌。”
职教中心为此制订了“一年融合,三年过渡,五年跨越”的发展规划。“通过制度‘重建’、管理‘重组’、文化‘重生’,尽快实现并校到并心。”
“并心”必先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办学理念和文化认同。职教中心胸怀天下,以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办学目标,传承并提炼了“明德砺行”的校训。苟日新,日日新,日进日新,“日进日新”的校风渐渐弥漫在集贤校区的角角落落,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成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时代职场新人。
职教中心成立后,本着聚焦地方经济、紧贴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理念,发挥六校融合优势,着力打造功能齐全、专业优化、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实体。
教育目标上,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面向企事业单位、家庭、社会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培训:养老护理、焊工、面点师、汽车维修、美容师、网店运营、微商、直播……使职业教育紧贴“民需”,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专业设置上,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供需两侧精准对接。积极培育机械加工、汽修、数控、电气、烹饪、护理、学前教育、工艺美术、计算机、电商等特色专业。全力推进机电专业这一省级高水平专业内涵建设。
除了紧扣全区经济发展热点,职教中心还主动对接融杭发展、聚力聚焦青山湖科技城,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为临安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近年来,先后与杭州地铁集团、高职院校合作,对地铁司机、站务管理和供电维护三个岗位进行“校企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三年内,已有60名学生陆续上岗;与杭氧合作打造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管担任授课教师。每年为杭氧集团培养输送了几十名到岗就能胜岗的技能人才;与万马科技合作开展5G通信“青苗”人才联合培养,为企业梯度培养产业工人;与华立科技合作培养设备、工艺、管理三个岗位的班组长……
职教中心成立五年来,已与青山湖科技城20多家企业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合作,数百名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通过产教研合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获得了“多赢”发展。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生对岗位的满意率达到89%以上。
五年间,该校累计有120余人通过高职考试考入本科院校,其中,2019年本科上线人数位居杭州市三十余所中职学校第六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大赛,2019年、2021年两年获得杭州市职业能力大赛第六名好成绩。
此外,职教中心还走出临安、走向国际。近年来,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中高一体”合作办学,先后与杭、温、婺、湖、嘉等五个地区9所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一体”办学合作,使该校9个专业实现了“中高一体”化办学全覆盖,极大地通畅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提升渠道。去年,该校还与职业教育强国德国布雷萨克学院合作开展“双元制”育人模式(将教学车间建在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在学校),将极大提高临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从苕溪河畔,到西径山麓,临安的职业教育不光有地理站位上的爬升和进阶,更有胸怀和格局的提升和跨越。
集贤新校区总投资7.34亿元,占地274亩,总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建有公共教室100间、录播教室3间、实训实验室144间。预设办学规模:100个班、4500余学生,教职员工约500人……办学硬件在杭州全市处于领先地位。行政楼、教学楼、实训楼、体艺楼、图书馆、报告厅……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宛如阶梯,把职教中心推上了俯览“一廊两城”、远眺长三角的制高点。
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时代“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职业教育新使命,职教中心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升学、高品质就业”的办学目标,以浙江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全力聚焦“产业强区”战略,实施“产教深度融合、中高一体办学、国际合作交流”三大办学举措,力争办成一所“立足一廊两城,辐射长三角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高水平中职名校。
新校区刚刚启用,“立足一廊两城”,“产教深度融合”、“中高一体办学”、“国际合作交流”已经谋定而动。
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校区将在挖掘提炼杭铁、杭氧、万马、聚光、华立、“五环汽修联盟”等特色做法经验的基础上,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组建杭州城西科创城新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学院(简称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将聚焦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硬科技”等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着手实施年度“百企千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共同富裕办好“共富班”,为青山湖科技城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助力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
目前,产业学院工科类机电实训大楼实训设备安装调试已进入扫尾阶段,各实训场所将按照传统加工、现代加工和特种加工三大类别布设实训场所,预留空间引企入校、行业驻校。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力争三年内解决超过100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就学问题以及就近就业问题,为实现“新临安人”共同富裕发挥“扩中”“提低”的作用。
除了建好办好产业人才学院,临安职教中心还将进一步探索 “校企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区内中职学校、省内高职院校和规上企业开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计划,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研科研、管理评价,聚焦岗位互通、学制贯通、课程融通、制度联通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实用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除此之外,新一轮国际合作办学也在积极对接洽谈中……
近日闭幕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聚焦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临安职教中心正践行“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使命,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两个先行”的时代征程中高质量打造“择临优学”品牌,为临安推进“产业强区、富民安区、实干兴区”,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