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午饭的时间就能做医美、一顿大餐的费用就能购买医美项目、打开手机App就能预约时间……近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轻医美市场占比快速提升,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规模增长。
记者调查发现,轻医美项目受热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消费纠纷“重灾区”。专家认为,中国轻医美市场快速发展,整个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规范该领域,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帮助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水光针299”“光子嫩肤99”“刷酸399”……广州的吴女士打开团购App,在“美学美容”栏目下看到,广州市内的多家医疗美容机构在该平台上推出了团购套餐,有的项目消费量高达5000次。
页面上还有不少消费者展示了“玻尿酸填充下巴前后对比图”“假体隆鼻3天后效果分享图”“双眼皮术前后对比图”等。实惠的价格、真人展示、客服一对一指导,这都让吴女士跃跃欲试。
近年来,轻医美已成为推动医美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水光针、光子嫩肤、热玛吉等都是常见的轻医美项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刘艳华介绍,轻医美是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是通过无创或微创医学疗法,用先进的产品、器械、医学手段等满足求美诉求。
这些项目通常通过注射、激光等方式,针对肌肤的多种问题进行改善,如淡化皱纹、美白肤色、提升肌肤紧致度等。因治疗时间短,不少人称之为“午餐式”美容——吃个午饭的时间即可完成,不影响正常工作。
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3年,中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在2023年用户规模达2354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105万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表明中国轻医美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整个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企查查显示,近十年,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持续正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达4.66万家,同比增长38.61%;预计到2026年,我国轻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然而,便捷性和低门槛的背后,轻医美带来的问题也愈发凸显。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消保委系统受理美容、医美等相关投诉9773件。突出问题有:美容抗衰、轻医美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消费者维权举证难;机构夸大效果、以低价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消费时却以多重话术诱导加价下单;机构存在经营资质不全、收费不透明、价格不公示等情况。
此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不少线下工作室、美容院甚至美甲店也打起了医美擦边球。这些机构往往不具备专业医疗设备和资质,但为了追求利润,却擅自开展医美项目。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地查处涉及轻医美的相关案件,今年5月,兰州警方通报,捣毁家庭式医美“黑诊所”6处,警方查处用于存放肉毒素仓库3处,查获注射用A型肉毒杆菌等3万余件。
首先,拼投放、拼引流,电商平台诱导美容机构打价格战。“在小红书上,医美机构不能打广告,只能投放‘表单’,就是展示各种项目的费用,消费者点击进去之后,就有医美机构客服一对一接单。”广州一家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网上拉客,该医美机构设置了几十人的“电销团队”。
深圳某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吴贵川介绍,在电商和新媒体平台中,正规医美机构不可以去介绍产品技术、医生亮点,只能露出一个产品名字和价格,到最后就成为各家“价格战”。
吴女士告诉记者,“有的团购页面上显示99元,但实际到店后工作人员就说这个产品没有了,会推荐价格更高的。”上海消保委的通报显示,美容、医美等相关投诉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以低价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消费时却以多重话术诱导加价下单。
“让我做完项目后在App上发对比图,就可以返现,或者赠送项目。”佛山市消费者张小姐告诉记者,她认为做的医美项目并不符合预期,但是医美机构说可以“好评返现”“发图赠项目”,于是自己就照做了。
其次,耗材重复使用,医美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仍有发生。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医疗美容行为有明确管理规定,必须遵循“场地、人员、设备”的“三管理”,但是,一名医美行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中也不乏“门道”,需要搭配耗材使用的光电类项目问题尤其突出——有正规操作人员二次售卖“探头”,或者在注射项目时做手脚——给顾客看的针剂和实际注射的不一样。
比如,热玛吉是改善皮肤的一种常用美容方式,但是热玛吉的费用昂贵,且仪器探头是一次性的,因此有人专门去医美机构回收用过的探头,内部人士称“拿回去捣鼓一下,可以通过软件破解,消除数据后再低价转卖出去”。深圳半岛医疗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监刘新星告诉记者,如果探头重复使用很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此外,医疗器械网络违法销售,进一步滋生医美机构乱象。广州一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随着网络社交分享平台的流行和网购医疗器械便利化,有的消费者甚至自行在网上购买了原本只能用于涂抹的产品,到医疗美容机构找专业的人注射。
“如现在很火的‘铂金三文鱼’水光,实际是‘械’字号二类医疗器械,网上可以轻易购买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美机构还会帮顾客注射。”上述医疗科技公司负责人说,此外,部分网购产品可能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一些网店并不具备销售医疗器械的资质,但依然销售二类医疗器械,这种情况下,销售的产品则很有可能是假冒伪劣”。
记者了解到,网售假冒医疗器械尤其是注射类产品的现象多发。今年3月,重庆警方破获一起涉医疗美容行业生产、销售假药案,捣毁3家销售假药的医美机构和2处生产假药“黑窝点”,查扣假冒伪劣肉毒素9万余瓶、麻膏150余公斤,涉案金额超2亿元。
轻医美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和选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加强监管、提高行业规范度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医美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对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的监管。“通过‘好评返现’等行为诱导用户发图,既是虚假宣传,也涉嫌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认为,对于医疗范畴的广告,国家法律有着明确规定,要严格监管上述网络消费平台“好评返现”等变相医美广告的行为。
二是加强对医美机构操作合规化的监管。刘艳华介绍,目前很多消费者通过非法医美造成了人身伤害,有的甚至因打玻尿酸导致失明。对此她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美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医美机构的资质认证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美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三是加强消费者科普教育。在“无痛、微创、见效快”等广告效应的吸引下,不少消费者忽视了轻医美本质上也是医疗美容,缺少警惕意识和风险预估。欧卫安建议多渠道向公众普及医美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应该引导大众理性看待“颜值焦虑”,学会欣赏自己,不要陷入无止境的负面情绪和认知。 据新华每日电讯完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