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姝)美容卡、理发卡、健身卡、洗车卡……如今,无论是吃饭、还是理发,都流行办预付卡,但受商业风险、相关政策、疫情等因素影响,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日渐增多。3月26日上午,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召开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新闻通报会,介绍此类案件审理情况。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至2023年,平谷法院共审结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2121件。其中,纠纷集中在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美容美发等领域,占比97%。此类案件多为群体性诉讼,标的额普遍较小,且诉讼请求单一,均为要求解除合同、服务机构退回预付费并支付违约金。
平谷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白雪英介绍,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模式发展之迅速,服务领域之广泛,涉及人数、资金规模之壮大,使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有效监管和良性运行成为一件关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群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大事”。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在做好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审判工作的同时,走到纠纷背后,分析矛盾现状、类案成因和治理路径,由“个案审判”走向“类案防治”,推动涉预付式消费的各服务行业正规化、合法化经营,是当前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平谷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刘晓娟介绍,平谷法院经调研,发现涉预付式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在审理中存在四个难点:“集群+变更”频发,送达受阻“找人难”;资金链断裂,涉诉企业“退费难”;消费者维权成本高,诉讼之中“举证难”;预付式陷阱多、套路深,刑事犯罪“认定难”。
平谷法院建议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调查商家资质、产品或服务质量、第三方担保情况,选择证照齐全、知名度高、信誉度较好的商家,并务必要求签订书面服务合同,以免日后发生消费纠纷,无据可依。在办理预付卡时要根据自己实际需求做到理性消费,一次性存入金额不宜过大。消费后要及时索要票据,一旦遇到商家承诺不兑现、更换经营者后不承担原来商家义务、不继续提供服务等情况,要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